該報道說,中國從2002年開始計劃自主制造,但是由于缺乏關鍵的彈射技術,為此中方放棄原來的水平起飛設計,轉而開發(fā)第四代垂直起降戰(zhàn)機“殲-18”,并最終取得成功。 % D' ^% d- w6 p. `$ n 此后不久,美國《防務新聞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認為中國正在發(fā)展短距垂直起降戰(zhàn)斗機,這就是殲-18“紅鷹”的垂直起降戰(zhàn)斗機。該機具有超隱身特性,并安裝有激光主動相控陣雷達、內置武器艙以及兩個大推力矢量發(fā)動機。 : h0 i/ |+ a: r7 M 但是日本與美國的報道,盡管也引起了一陣轟動,畢竟其捕風捉影的因素較多,因此,很多人并不相信。最主要的是新聞中提到“在內蒙古某秘密軍事基地順利試飛”,這更被認為其子虛烏有,因為既然是在沈飛制造的戰(zhàn)機,沒有理由跑道內蒙古去試飛。9 ?7 F+ p; {8 M
而且內蒙古既是邊境省份不利于保密,而且也沒有殲-31被當成“粽子機”跑到西安去進行靜力試驗的那樣的可能。3 }( V$ _% Y5 M5 b
但不管怎么說,在美日連續(xù)報道之后近兩年,在國際軍事界比較權威的簡氏再次正式報道,顯然殲-18存在的可能性已經不用再容許懷疑! 0 p# v- T G6 t1 f 從簡氏披露的殲-18照片外形來看,這種垂直起降戰(zhàn)斗機除了鴨式布局之外,其它外觀幾乎與剛剛試飛成功的殲-31很相像。 : [+ @3 D2 ?9 m$ ^# l; z 但從沈飛并沒有設計過鴨翼的經驗來判斷,似乎有理由懷疑這種殲-18戰(zhàn)機并非是有沈飛獨立研發(fā)的,可以猜測其應該是得到了成飛的技術幫助,或者根本就是中航工業(yè)統(tǒng)籌研發(fā)的一種新機型。' p c! I0 J1 T6 \$ e
簡氏的報道中提到,這次曝光的殲-18戰(zhàn)機配備雙發(fā)動機,但目前尚不清楚該機的升力風扇由一臺(類似美國的F-35B戰(zhàn)機)還是兩臺(類似蘇聯(lián)的雅克-141)發(fā)動機為其提供垂直升力。 ' ^" B: Q% k9 P ^+ P1 s5 \# p 與殲-31一樣,殲-18采用雙主發(fā)動機提供推力,這與F-35B和雅克-141相比安全性相對更高一些。這可能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中國沒有能夠為其提供足夠推力的單臺發(fā)動機可用,另一種解釋就是這很可能像F-35A/B/C一樣殲-18本來就是殲-31的一種增加了鴨翼和升力風扇的變形。 0 u+ x- k5 k& U, N%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