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后,有關(guān)九一八事變時中國東北軍對日本關(guān)東軍的進攻“不抵抗”問題,大陸通行的說法是,張學良奉行蔣介石不抵抗主義方針。這種觀點遠播,影響及于海外。有的著作批評對九一八事變的處置,國民黨政府在事變前“嚴令張學良所部東北軍不作任何抵抗”,事變發(fā)生時,蔣介石又令“東北軍絕對不抵抗”。1 或者說: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向張學良下“不抵抗”命令,張學良“忍痛執(zhí)行”蔣的“不抵抗主義”方針。2 或謂: “張學良只不過是不抵抗政策的執(zhí)行者,蔣介石才是不抵抗主義的發(fā)明人”。3有論者說:日本人占領(lǐng)了張學良奉天的軍事大本營,張學良遵循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而對日本人的進攻,他一退再退,把整個東北讓給了日本人,在全國民眾的一片唾罵聲中,他又做了蔣介石的替罪羔羊。“不抵抗將軍”的臭名落在他的頭上。4 對東北的淪陷,“張學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若要把這一切都歸罪于他,則似乎太不公平,因為他僅僅是不抵抗政策的執(zhí)行者,而這一政策的制定者卻是南京的蔣介石。5事實究竟如何?本文擬就此試作澄清。. i' P& x5 w6 K2 b5 f$ }! Y. }
4 s- v J! r& \6 `) v% [- _/ |7 M; W4 S8 X6 ^. J: p7 V
, B& u( T- L3 Z7 I
6 p/ `2 Y/ A% F9 m @. F
7 D5 e% ?, X# P" F% O* x: W一 澄清之一:東北當局絕對聽從中央政府的指示命令嗎?
9 w0 { s" u+ k: z( `. Q
2 F& c8 w# U3 m, ~所謂張學良執(zhí)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方針,其前提為,將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前后張學良與蔣介石之間的關(guān)系單純地視作一般的地方與中央、下級與上級的關(guān)系,前者是絕對聽從后者的指示命令的。這未免將蔣介介與張學良之間的關(guān)系看得太簡單了。
+ y8 m' _% E* } w+ d# W; u3 D# W( u7 [
事實上,國民政府1928年完成北伐,東北易幟后,中國只大致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但是這種統(tǒng)一在相當程度上還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實質(zhì)上,中央政府的號令并不能暢通無阻地行于全國,一些地方軍政勢力擁兵自重、自成體系、各行其是的情況還延續(xù)了相當一段時間。特別是有些地方的軍政集團還與國民政府中央發(fā)生戰(zhàn)爭,最大的一次是1930年的中原大戰(zhàn)??梢?,北伐完成、東北易幟后國民政府統(tǒng)一全國,并未達到真正完全的統(tǒng)一。而東北當局與中央政府的關(guān)系亦為如此,甚至比其它地方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獨立性。
( D+ N5 g' h! n4 q7 L0 g1 k' _& Y' J$ n% d; ~- u0 A7 [2 n
東北易幟前,東北當局與國民政府中央雙方的代表談判了較長的時間,中央政府滿足了東北地方保持相當獨立性的一些具體條件。正如張學良所稱:“余之愿與國民政府妥協(xié)者,蓋欲完成中國統(tǒng)一,實行分治合作,以實現(xiàn)東三省經(jīng)濟和平政策故也?!? 他所要求于中央政府者,即是與中央“分治合作”。原先奉系軍事集團統(tǒng)治的東北三省,外加熱河省,成立東北政務委員會,統(tǒng)管東北四省政務。名義上,各省官員由中央政府任免,實際上東北各省人事決定權(quán)操于東北當局之手,中央政府只是補行一個任免手續(xù)而已。關(guān)于在東北成立國民黨黨部,東北易幟后暫時緩行。至1931年2月26日,國民黨東北黨務指導委員會才成立,由張學良擔任東北黨務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 v# W: b6 ]2 ]) R; M. C, u; T# x! h& p# g1 R
外交方面,總的說權(quán)力歸于中央政府,但東北亦有自行外交活動的情況。1929年中東路事件后,張學良派代表蔡運升赴伯力與蘇聯(lián)談判,于12月22日訂立《伯力議定書》。報告國民政府后,國民政府1930年1月30日議決:《伯力協(xié)議書》已逾(中東)路案范圍,不予批準。2月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伯力會議,蔡運升越權(quán)瀆職,應從嚴議處。7 1930年11月12日-12月4日,張學良出席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時,與蔣介石商定,東北外交完全歸中央辦理,而在內(nèi)部決征詢張學良之意見。8
+ F$ B" |: [6 `8 y9 B& p; W, R
7 ]( C" Q! W6 y/ G3 v' u# ~軍事上,原奉系軍隊由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統(tǒng)率。奉軍改稱東北軍,四省統(tǒng)一編排。中央政府不能調(diào)動其一兵一卒。東北軍擁有沈陽兵工廠和軍事學校,裝備訓練自成一體,并有航空部隊、海軍,實力強大。東北軍內(nèi)甚至自詡較中央軍“占很大優(yōu)勢”。張學良晚年回憶說:東北易幟之初,“我們奉天軍擁有30萬兵力,有海軍,還有飛機。蔣介石的軍隊不過20萬,沒有海軍和飛機。所以從數(shù)字上看,我們占很大優(yōu)勢?!?東北軍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軍事集團。1930年中原大戰(zhàn)時,閻錫山、馮玉祥和蔣介石雙方都竭力拉攏張學良東北軍加入自己一方。張學良更藉勢自重,坐山觀虎斗。實力雄厚的張學良東北軍入關(guān),成為中原大戰(zhàn)中國民政府中央蔣氏與“擴大會議”派決定最后勝負的關(guān)鍵。南京國民政府6月21日以任命張為陸海空軍副司令一職相請,張遲遲不作表態(tài)。直到中央軍打下了濟南,勝敗形勢已經(jīng)分明,張學良才命令東北軍入關(guān)(9月18日),進行“武裝調(diào)?!?,基本上不費多大力氣,取得了華北地盤。由此可見,張學良東北軍之獨立性及其在國內(nèi)軍政大局中之地位,非同尋常。從此,蔣介石對張學良之倚重有加。1930年11月14日,蔣介石與張學良磋商北方善后,決定北方政局由張學良全權(quán)處理。10 1931年廣東與南京對立,西南方面也竭力拉攏張學良,張雖然不同于中原大戰(zhàn)時的騎墻態(tài)度,但亦偶作曖昧,使蔣介石更須對他倚畀。1931年5月1日,東北軍改編,原則是既與中央軍序列一致,又保持東北軍之獨立,故東北邊防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獨立旅、獨立騎兵旅。8 p554-555
" H' Y! U6 E) W. B5 S9 j
1 D# w" |( }, B; c財政經(jīng)濟方面,東北亦自成體系。諸如興安屯墾,修路筑港,財經(jīng)管理,東北當局自行規(guī)劃,采行舉措。東北軍政費用自收自支。因東北地域遼闊,物產(chǎn)豐富,東北財政經(jīng)濟比較寬裕。11 12自1922年直奉戰(zhàn)爭后,張作霖宣布東北獨立,東北一直截留鹽稅等國稅收入。統(tǒng)稅收入也獨自處理。4 p60-61曾任遼寧省財政局長的張振鷺證實:東北既不向中央財政部解款,中央也不接濟東北財政。4 p60-61 東北原自行發(fā)行貨幣--奉票,1929年12月張學良召開東北財經(jīng)會議,決定奉票由東三省官銀號與邊業(yè)銀行、中央銀行、交通銀行四行聯(lián)合準備,聯(lián)合管理、發(fā)行。1930年初,成立東北金融整理委員會。東北軍取得華北的地盤后,成立河北財政特派員公署,該署將國稅收入撥付副司令行營軍需處。4 p91,92' a) p# q! X1 I6 B2 K. h. U0 R
' q2 x( R; | C
至1930年11月,東北外交、交通、財政移歸中央辦理。12月6日,《大公報》記者向張學良提問:東北財政、交通是否須交中央?張學良在回答說:“不特東北,凡北方全部,胥應立于統(tǒng)一政府之下。惟地方當然應有管理建議之權(quán),如東北交通委員會并不裁撤?!? p389-398東北之中國鐵路原自行管理。后東北地方與中央政府商定,國有四(平)洮(南)、吉(林)長(春)、天(寶山)圖(們)三線交鐵道部,吉敦、奉海、吉會三線由東北管理,國民政府監(jiān)督。聯(lián)系關(guān)內(nèi)外最重要的北寧路,東北方面反對交中央鐵道部,張學良親電中央政府,稱北寧路難于移交鐵道部管理。有關(guān)另一條鐵路大動脈的管理機構(gòu)平漢鐵路局遷往漢口事,張學良與鐵道部長孫科亦意見相左。8 p524-5265 F& [+ C/ m( j- x- D& P
" x6 d5 K6 Z$ v4 _5 V
從上述幾個方面均可看出,東北地方當局對中央政府之獨立性的程度。
4 W5 n* c% ~0 x1 @$ `& z1 i* ^% j3 p( b* L+ ]: Z0 g
當年國民政府即認為:東北“僅名義上歸屬于國民政府,而軍權(quán)、政權(quán)、財權(quán),儼然獨立,至少可以說非革命勢力范圍以內(nèi)之地。國民政府對東北的統(tǒng)治,事實上是有名無實”。13國聯(lián)調(diào)查團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東北當局,“凡軍事、民事、財政、外交,其與中央政府之關(guān)系,純系乎一種自愿之合作,至必須嚴格服從之各項命令、訓令,不甚忍受于滿洲”。14自1928年12月,東北宣布服從中央政府,“實則在滿洲之武人統(tǒng)治制度依然存在,與從前無異”。15雖然這種說法未必很準確,但它確實反映了東北當局對中央政府相當大程度上的獨立性。蔣介石說:“事實上,東北在‘九一八’以前,僅名義上歸屬于國民政府,而軍權(quán)政權(quán)財權(quán),儼然獨立,至少可說非革命勢力范圍以內(nèi)之地?!?6
! Z& L* W7 y: h7 K6 R1 p
% B$ C+ P' t5 t. q東北地方當局對國民政府中央相當大程度的獨立性,自然決定了張學良與蔣介石之間的關(guān)系,非同于一般的地方長官、軍隊將領(lǐng)與國家政府首領(lǐng)、軍事統(tǒng)帥的關(guān)系。有的論著說,“東北王”張作霖死后,張學良子承父位,“繼承父業(yè),成為東北王”。4 p309 張學良身任東北地方軍政黨的最高職務: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國民黨東北黨務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由于東北地區(qū)的特殊獨立地位,即便張氏僅僅擔任這些職務,國民政府中央也是不能輕易能夠指揮得動他的。張學良以地方實權(quán)人物,又兼任一些中央職務,諸如國民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中央政治會議成員。更重要的是,中原大戰(zhàn)后,張學良升任中華民國陸??哲姼彼玖?。1931年1月,國民政府令,在北平設(shè)立副司令行營。所有東北、華北各?。ㄟ|、吉、黑、熱、冀、察、晉、綏)軍事,均受張學良節(jié)制。1月16日國民政府通電,自本月1日起,陸??哲娍偹玖畈抗木蓮垖W良副司令副署。8 p537-5414月19日,副司令行營在北平成立。張學良宣布:“陸??哲姼彼玖畈繛樽罡邫C關(guān)之一。”6 p460他還向外國記者宣布:“今后發(fā)出軍事命令時,決定余與蔣介石聯(lián)署宣布。”6 p462
/ `, l7 a: t' X5 @( z# F2 }/ i
6 {( i& e. M/ c4 _+ ^4 g有的著述評論說:“1931年張學良在政治生涯中處于登峰造極的時期,在國民政府中的權(quán)力居于僅次于蔣介石的第二號地位。”9 p670確實,在諸多地方實力派人物中,當時張學良的地位之隆、權(quán)力之重,均為其它人物所不及。/ G! v! y$ v; U5 i& a
& N/ ^6 N9 @9 a很明顯,自東北易幟后,蔣介石與張學良之間表面上是上下級關(guān)系,后又增添正副手之關(guān)系,而實質(zhì)上他們是各自獨立的軍政集團首領(lǐng)間的平行盟友關(guān)系。蔣有什么指示,往往要與張商量,征詢其同意。張對中央政府的命令有時服從,有時不服從。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和中央政府多次請張學良到南京研商方策或出席會議,多數(shù)情況下張借口身體狀況、公務繁忙不肯赴南京。12月間,日軍向遼西進逼,進攻錦州,國民政府領(lǐng)導人蔣介石、宋子文和外交部長顧維鈞多次命令或勸導張學良,不能從遼西撤兵,要對日軍的進攻進行抵抗,但張不聽,還是自行撤兵。張學良不是凡中央政府指示他都執(zhí)行的。試想,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如果張學良執(zhí)意抵抗,中央政府即使不同意也阻止不了他抵抗;相反,中央政府命令他抵抗,他卻不服從不抵抗,防守錦州問題即是如此。正因為如此,一些學者認為:張學良“作為奉系軍閥的后代,尚有相對而言的獨立性和抗御蔣的實力及脾性”17蔣張二人形式上是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的關(guān)系,實質(zhì)上卻是“平等的同盟關(guān)系”?!爸醒霟o法強迫張學良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張對東北有決策方面的權(quán)限。4 p60-61. t9 k5 Y- t( }% ?7 I9 `: K
5 n6 J- O V8 n: K# S% Q: ^
二 澄清之二:能輕信回憶錄的記述嗎?9 s' e" _4 P N% j
' j: q5 j/ Z l0 Z2 z有關(guān)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不抵抗”方針決策責任的判別,有些論著往往依靠某些回憶錄作為憑證。殊不知,并非所有的回憶錄都是準確可靠的?;貞涗浺蚰甏^長,回憶者記憶有誤,或有感情因素,有意褒貶,均在所難免。對于回憶數(shù)據(jù)中真?zhèn)坞s陳的情況,需要認真考訂核實,不能不加查考,隨便拿來就用,否則,容易發(fā)生以訛傳訛現(xiàn)象。0 t& H9 D0 ~' o
2 S7 [9 f6 w# ], p
有的論著引證曾任張學良機要秘書的郭維城之回憶:“九·一八事變當時,張學良將軍在北平,一夜之間十幾次電南京蔣介石請示,南京方面卻若無其事地十幾次復電不準抵抗,把槍架起來,把倉庫鎖起來,一律點交日軍?!? p173 * 前已分析,東北當局對中央政府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特別在軍事方面。張學良身當陸??哲姼笨偹玖?,只居蔣介石一人之下,而蔣氏對他也不能隨意指揮。9月18日,蔣介石離開南京,南京還有誰能對張學良發(fā)號施令呢?況且,命令這樣具體,讓東北軍“把槍架起來,把倉庫鎖起來”,而且“一律點交日軍”。指揮到這樣具體的程度,有任何可能嗎?一夜之間,十幾次請示,十幾次復電,有這種必要,有這種可能嗎?而從顧維鈞回憶和張學良副司令行營秘書處機要室主任洪鈁等人的回憶,張學良是19日才致電南京報告沈陽事變情況的。國民政府中央得知沈陽事變的信息,是在19日,這也可從國民黨中央臨時會議的記錄和邵元沖日記等數(shù)據(jù)中得到證明??傊?,郭維城的回憶漏洞很多,難以憑信。不知所謂事變發(fā)生后下令張學良不準抵抗的電文保存在哪里?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這段回憶中存在著明顯的錯誤。且不論“九一八”當夜,張學良“十幾次電南京”請示的說法,多么難以令人置信,只說一點即可知其不確:當天夜里蔣介石本人根本就不在南京。蔣氏于事變發(fā)生的當天(9月18日)乘艦前往南昌督師剿共。7 p126 19日晚,在南京之國民黨中央黨部召開臨時會議,決定“電請蔣主席回京(南京)”。13 p2756 U7 u+ O4 o' ?6 v, B4 P5 S0 V* ^
1 x' A1 a% g8 G*郭維城回憶原載《東北日報》。查對原文,引據(jù)書中引文內(nèi)“南京方面”,應為“而蔣介石”。報道中還寫到:郭維城將軍說:“蔣介石(命令不許抵抗的)這些電文(報),一直到現(xiàn)在還保存著?!?8
: O8 i, E9 M6 o/ |- Z! Y8 E% e H8 Z( J F
再如,另有一段回憶錄說:西安事變后,張學良在南京軍事法庭上辯護說:“過去國人都責怪我出賣東北?,F(xiàn)在我要讀一封蔣委員長給我的電報,請大家看看我是不是抗日。”說著,從衣袋里掏出個小錢包,從中拿出蔣介石的電報,宣讀,大意是:沈陽事變,命令張學良不抵抗。3 p173這段回憶固然具體生動,甚至說到張學良“從衣袋里掏出個小錢包”這樣的細節(jié)。但是,它絕不可靠也是很明顯的。當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高等軍法會審庭審判記錄的檔案數(shù)據(jù)已經(jīng)公布。查閱已公布的審判記錄,在張學良回答軍法會審判庭提問的辯護詞中,絕無這一內(nèi)容。這次軍法會審庭審判的主題是西安事變問題,當問及:“黨員官吏向中央建議,向有一定程序,……君既有所主張,自應婉詞向中央及蔣委員長陳請采納,乃平日未曾向中央有所建議,突然出此(指兵諫),有何辯解?”張申辯:“我曾將我們意見,前后數(shù)次口頭及書面上報告過蔣委員長”,因“我們痛切的難過國土年年失卻,漢奸日日增加”,“無法表現(xiàn)意見于我們的國人,也無法貢獻于委員長,所以用此手段以要求領(lǐng)袖容納我的主張”。張表示:“中國抗日非委員長領(lǐng)導不可。”他指斥的是“親日者之障礙高過于抗日者之進行”。他申辯時未將矛頭指向蔣介石,而是“信崇蔣先生之偉大精誠”,要“恢復及崇高領(lǐng)袖之尊嚴”。9 p476 這是張氏申辯的基調(diào)。張學良怎么會拿出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命令他不抵抗的電報(假如有的話),來證明自己是抗日呢?
$ ~- y- o; O# K, d1 f
6 \* b2 ^+ W0 e6 S而且,這次軍法會審庭審判長李烈鈞和審判官鹿鐘麟二人,在回憶這次對張學良的審判經(jīng)過的文章中,對蔣介石均有不滿之辭,甚至指斥過:那次審判“簡直是演戲”,蔣介石對張學良,“幕前看到的都像是大仁大義,寬大為懷,可是幕后所干的卻盡是陰險毒辣,窮兇極惡”?!敖M織高等軍法會審的一幕,看來好像尊重法律,煞有介事,揭穿來講,無非是蔣介石玩弄的一套把戲?!倍鴮垖W良在受審時表現(xiàn),他們二人的回憶文章中頗有贊譽,如說:“張漢卿態(tài)度光明磊落,對話直率,無所畏懼?!睆垺吧裆匀?,直言不諱,侃侃而談”,“不愧為張作霖之子”。他們甚至在回憶錄里,將張氏在申辯中以民初李烈鈞在湖口反袁與西安事變中逼蔣相比擬,面質(zhì)李烈鈞本人這段情節(jié)都寫出來了。19 20如果在審判過程中,果真有張學良將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命令他不抵抗的電報拿出來宣讀,李、鹿二氏絕不會不將這一段頗有戲劇性,而且是揭露蔣介石的情節(jié)寫入他們的回憶錄中的。因此,將這些數(shù)據(jù)對照一下,我們可以判定,所謂回憶張學良在南京受軍法審判的過程中,掏出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命令他不抵抗的電報宣讀的那個資料,誠不足信。
& u9 l& h3 L$ Y. i! M" Y- a! A' E- I6 S
與郭維城回憶相近,還有荊有巖的回憶:事變發(fā)生后,榮臻(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打電話報告北平副司令行營。行營當即請示南京,得蔣介石指示:不能打,并已經(jīng)由王正廷(外交部長)報告國聯(lián)。南京接電話者為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熊斌,電話由南京轉(zhuǎn)牯嶺。蔣一再指示不要抵抗。21 荊的說法,似乎彌補了郭維城說法的一個漏洞,講清楚了蔣介石“九一八”之夜不在南京。南京接電話的是軍事委員會的熊斌,由熊斌向蔣介石請示后,再向北平轉(zhuǎn)達蔣的指示。可是,荊氏回憶錄越說得這樣具體,漏洞也越多。第一,9月18日夜里,蔣氏是否在牯嶺,就成問題。蔣氏9月18日乘軍艦從南京出發(fā),當天夜里能否就趕到廬山?第二,據(jù)可靠記載:“蔣介石于19日乘艦至湖口,換船,經(jīng)鄱陽湖,至南昌?!? p126蔣氏18日根本就沒有從軍艦上下來,根本不會上廬山。第三,國民政府最早也要等到19日才得知沈陽事變的信息,然后才可能由外交部長王正廷指示中國駐國聯(lián)代表,向國聯(lián)報告日本軍隊在東北向中國進攻。怎么可能在18日夜里就會說出已經(jīng)由王正廷報告國聯(lián)呢?這顯然是事后了解到王正廷指示報告國聯(lián)等情節(jié),硬將它安到回憶“九一八”之夜的情況中去的。所以,這些回憶均與歷史事實不合,不足憑信。
. c% L6 l1 d v; Y9 E$ R: A5 n) a1 c' A' G. B$ H" `; H, w! _
有不少回憶錄的作者并非某一事件的當事人,但也對某一事件說得有聲有色。對于這些情況,引用時更要留心。有關(guān)不抵抗主義的責任問題,馮玉祥也有一段說法:“日本人占了東北,蔣介石也沒有什么辦法。果然在‘九·一八’這天先把遼寧的北大營占了,接著又把遼寧省城占了。張學良的參謀長由遼寧打電話報告張學良,問張怎么辦。張正在戲園子看戲,才打完了嗎啡針,張回答他的參謀長說:‘日本人要占什么地方,隨日本人占,我們是不抵抗主義?!癁槭裁催@樣說呢?因為張請示過蔣介石,蔣對張學良說:‘無論日本人占什么地方,都隨日本人占,我們是不抵抗主義?!Y說:‘這話是我說的,但你不許對別人說?!敃r的全國輿論,因為張學良說的不抵抗主義,大家都攻擊張學良,但張學良有苦說不出來。”馮玉祥這段說法,出自其《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一書?!斑@本書,是馮玉祥將軍和蔣介石在政治上分手之后,在美國口述,并由其夫人李德全筆錄而成的?!?2馮氏所述蔣介石對張學良的話,是張學良親自對他說的,還是他從別人那里聽到的,不得而知。其可靠性也很難證實。馮氏與蔣介石的關(guān)系,前后反復,至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到美國時,他已與蔣徹底翻臉。馮氏對蔣的言行所作論述似難憑信。從前述“不抵抗主義”一語的源起看,系出自臧式毅和榮臻致張學良電,而非首先出自蔣介石或張學良。馮氏所云,顯然不確,因此也很難以其為據(jù)。4 S5 N7 B6 k' ^! L
4 Q0 \% [) R7 P一篇敘述杜重遠事跡的文章說:“‘九一八’事變之夜,他(指杜重遠)和一位老前輩孫季賢先生正住在天津交通旅館。據(jù)孫老先生回憶說,當時天津電話局會計主任李桂五邀他二人旁聽(北)平沈(陽)間電話,張學良正傳達蔣介石的反動命令:‘有抵抗者、開槍者,槍斃,這是蔣委員長的命令?!?3天津電話局會計主任竟然邀請客人偷聽全國陸??哲姼彼玖顝垖W良顯然是軍事機密的電話,這一情節(jié)著實驚人,也真不可思議。張學良與沈陽東北邊防公署間的機密電話能讓電話局偷聽嗎?偷聽電話時,是一人聽再轉(zhuǎn)告其它二人呢,還是放大電話的音量三個人同時聽呢?他們是“九一八”那天夜里一直在偷聽北平與沈陽間的長途電話,偶然聽到張學良下令的電話嗎?否則,當時他們怎么知道張學良要向東北軍部下通電話下命令呢?命令中“有抵抗者、開槍者,槍斃”,話說得這樣斬釘截鐵,這樣嚴厲,對不執(zhí)行不抵抗命令的將士竟這樣懲處。蔣介石能對東北軍下這樣的命令嗎?編得都有點荒唐。
. C/ ~% v' q0 `# b" T3 d
3 M6 g$ d5 z* \7 I三 澄清之三:“力避沖突”與“不抵抗”方針相同嗎?
( M3 Y7 Z) a& g: \' ~
- j4 G1 W( t* A1 W九一八事變前,日本有意制造、利用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煽起反華浪潮,為發(fā)動武力侵占東北作準備。中國政府對日方的挑釁采取了“力避沖突”的方針。蔣介石與張學良對此具有共識。蔣氏“力避沖突”指示,張學良加以貫徹執(zhí)行。這一“力避沖突”方針,對張學良事變發(fā)生后實行“不抵抗”方針或許不無影響,特別是在事變剛開始爆發(fā),還未能判別關(guān)東軍制造柳條湖炸軌和進攻北大營,與此前屢起釁端的不同,尚誤以為是尋常故起釁端之時。但事變發(fā)生前預防日軍藉挑起事端發(fā)動武裝進攻的“力避沖突”方針,與事變發(fā)生后,應對日軍的武裝進攻和占領(lǐng)而實行的“不抵抗”方針,這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 g6 i: b+ G# {5 f+ O* }8 \: P! G% ]: Y" I! Q# i; ^! g9 A& H
但一些著述偏將這兩者混為一談。例如,應德田的回憶說:“事變后一二天,面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guān)頭,當張學良將軍正在考慮如何采取對策的時候,接到了蔣介石命令他不準抵抗的緊急密電:‘沈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沖突,以免事態(tài)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候中央處理可也。蔣中正?!ㄟ@封電報的內(nèi)容,是后來在西安時張學良將軍親口對我說的。一次,我與他談到聯(lián)共抗日問題,他說,關(guān)于抗日問題,‘不抵抗’的罪名無論如何加不到他的頭上,并向我口述了這封電報的原文。)”24 應氏早年由張學良保送公費留學美國,九一八事變后才回到國內(nèi)。1934年后在東北軍總部任職(上校,參謀,秘書室負責人),是張學良手下的少壯派核心人物,參與發(fā)動西安事變的機密。他回憶張學良轉(zhuǎn)述蔣介石致張學良電報的內(nèi)容,是否準確,不得而知。但從時間看,應氏所稱蔣致張學良電報命令不準抵抗,是在“事變后一二日”。可見,不是事變發(fā)生當時,蔣介石命令東北軍不抵抗的。事變后一二日,當為9月19日或20日,當時蔣氏剛剛得知事變發(fā)生的信息,尚未回到南京。蔣9月21日回到南京前曾致電張學良,讓他到南京共商處理事變對策(后張未赴寧,而是派萬福麟、鮑文樾到南京聽候蔣的指示的),在這一過程中,蔣是否會對張發(fā)密電指示方針,亦很可疑。而從內(nèi)容看,應氏所述電報指示,仍與事變發(fā)生前所說相同,即“力避沖突”,這也不符合事理,因為這時已不是“避免沖突”,而是如何應付日軍的武裝進攻和占領(lǐng)了。不知是否張學良自己將“力避沖突”與“不抵抗”混為一談,或是應德田將張學良所述事變前蔣的指示誤植到事變發(fā)生后了??傊?,“不抵抗”與“力避沖突”性質(zhì)不同,應德田的回憶即使確有其事,也不能證明事變發(fā)生時張學良實行的“不抵抗主義”方針,是出自蔣介石。
8 ?8 W2 ^& H# s3 J, F0 a4 v4 y# J
4 | i3 s( T a0 ~- q3 |5 O再者,應德田回憶有關(guān)九一八事變后一二天蔣介石命令不準抵抗的電報事,是在西安事變前夕張學良親口對他說的。西安事變發(fā)生前,在是否停止剿共軍事問題上張學良對蔣介石有一股怨氣,在述及致使他和東北軍痛失家園的九一八事變時,他是否也帶有情緒,此點似乎不能排除。如果張學良確實講到過,“‘不抵抗’的罪名無論如何加不到他的頭上”,也未免是推卸責任了。且不管蔣介石的責任如何,對于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對日本關(guān)東軍的進攻不加抵抗,丟失大片國土,張學良本人無論怎樣都難辭其咎。連認為蔣介石應負不抵抗責任的東北軍高級將領(lǐng)何柱國也是承認這一點的。何柱國說:“東北軍的不抵抗,蔣介石固然要負主使之責,而東北軍自己也并不是沒有責任的?!?5- f* T' D/ w2 e7 X3 ?/ ^
8 M9 |( t \3 ?4 t4 m1 E) f有關(guān)事變發(fā)生前,蔣介石曾下令張學良,對日本軍隊可能性發(fā)生的進攻,施行不抵抗政策,這方面的回憶錄,最重要的,是當年陸??哲姼彼玖钚袪I秘書處主任洪鈁和東北軍旅長何柱國二人的回憶。洪鈁回憶: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曾致張學良一電(稱“銑電”),謂:“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與民族于不顧?!睆垖W良曾將此電轉(zhuǎn)知東北各軍事長官一體遵守。26何柱國回憶:9月12日,蔣介石曾由漢口乘專車來石家莊,張學良自北平乘專車前去,二人在專車上晤談。當時何駐防石家莊,擔任其二人會晤之外圍警戒。會晤后,張氏告何:日軍可能要在東北動手,蔣氏要求張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如果我們回擊了,事情就不好辦了。明明是日軍先開釁的,他們可以硬說是我們先打他的。他們嘴大,我們嘴小,到那時就分辯不清了。27 23p264如果這兩則回憶屬實,也是在事變前命令東北軍避免與日軍沖突,免予日方借口,遂其擴大事態(tài),發(fā)動武裝進攻和占領(lǐng)的狡計。此與日軍發(fā)動武力進攻之事變發(fā)生后,仍命令東北軍放下武器,毫不抵抗,任憑日軍宰割,尚不相同。5 t" M) R2 ~3 h+ ]4 U6 F4 r+ F9 y& P
: A9 V Q& m$ e4 j% q" B& a
網(wǎng)友回復
" @; V/ p4 L+ H! H) C- b) m3 a4 r" v: I6 c* O
張學良不戰(zhàn)自退,即使他說的天花亂墜,也無法解釋清楚。在這一點上,他跟自動放棄山東的韓復渠沒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西安事變”只不過他的一塊遮羞布罷了!
& S! I, s- T; j4 N9 ~. ?2 h E' t6 v! I8 o8 W$ d0 S
東北軍本是軍閥部隊。張本人就是大軍閥,保存實力是其根本原則,這是軍閥的本性決定的,國家民族利益是在其次的。無論老將是否命令其抵抗。例如老將命令山東軍閥韓復渠守黃河,他跑到的比兔子還快,裝上幾大車金銀珠寶,帶上一群小老婆望風而逃。
) Q" o( ^8 v; }" r+ N, z
' Y$ s2 U/ I( z8 a2 R" H9 v
2 w% V2 I( \7 K1 Z( U, r- X張學良的罪過應大于老蔣,西安兵諫是張學良洗脫罪名的一個手段,而陪蔣赴南京是對蔣介石的一個交代,因為張學良畢竟是一個軍人.
' L# L1 P( i4 l
# @( T, }; ~9 b) n6 l對東北的淪陷,“張學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若要把這一切都歸罪于他,則似乎太不公平,這一政策的制定者是南京的蔣介石。因為他僅僅是不抵抗政策的執(zhí)行者,張不傻以他的東北軍能消滅日本嗎?他的選擇只有撤退,老蔣也擔心。
4 J" g# w5 G: S' w1、他不是日本的對手出于道義發(fā)出了哪張電報。
2 M, k4 E5 V, s( I2、但是張學良在東北決對可以不聽老蔣的。1 e9 x' |2 @$ z. h+ W$ r
3、老蔣的心腹大患是共產(chǎn)黨什么時候才論到他。
z& q: R0 i7 [0 P8 B張學良以后在西安事變中表現(xiàn)出來的功勛和業(yè)績并不能給他在9.18這一天讓全體中國人蒙羞的不光彩的歷史改寫,而對于張學良這個人的評價,也應該客觀、歷史的看待,不能因為他的不抵抗就否定他以后的西安事變客觀促成了國共合作;也不能因為肯定他的千古功臣的地位就可以完全回避他在不抵抗中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這一點同樣也適用于蔣介石。" G& k, n, O: g g7 [ b) v
& h4 _7 c( H2 s蔣介石是準備向日本開戰(zhàn)的 因為他自己很清楚把東北拱手送給日本人對他自己的統(tǒng)治是個什么結(jié)果(無論是真抵抗還是假抵抗 總之是要打 戰(zhàn)場戰(zhàn)爭不怕輸 就怕不打 因為民眾也很清楚中國和日本的軍事差距) 張學良不抵抗 我想是出于保存自己實力的考慮 這一點我十分的不佩服 無論他在西安事變做出多大的犧牲.( o( o/ k( Q/ \5 Y
' @4 O6 ?+ e4 T( |4 X" n張學良不抵抗是事實,事實勝于雄辯!蔣介石下達撤退命令,只是當時情況所須。如果張學良出兵抵抗已成事實,老蔣又能賴他何哉!所以,張學良不抵抗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想保全自己的實力,有本錢和老蔣談條件。
7 U; t4 |9 c# U2 Q. j3 a3 y5 |5 C6 U8 b. Z' T! Y6 T4 l2 s! |
當時張學良和趙四小姐在北京玩,在一個舞廳跳舞,東北大權(quán)在他手里,蔣介石怎么能管東北的事物,張學良就是東北的罪人,他為什么連死都沒回東北??因為“它”自己心中有愧( R9 j/ c# c8 e- E
& K( J! _% z1 n9 H有一點肯定—— 張不是英雄,也不是狗熊,只是一個點子正子曾父業(yè)的凡人,不成大事。 賣國在先,贖罪再后。+ p4 L' s! e( x7 ?2 _* `% ]
. z& h& \* O# M* v8 P張學良晚年至死都不敢回大陸老家,是為什么?還不是怕對不起中國人民嗎?他心里怕啊!
1 R& H' o* U; Y4 j; [0 R4 W9 T不出一兵一槍就把東三省讓給小日本,還推說是因為蔣介石不讓抵抗?就算蔣介石是有此命令,也不能推脫他張學良作為東北最高軍政首長的職任?。。。?! ?# j; ]7 Q$ i. x: I3 [, T
張學良是中國的民族罪人?。。。。。。。。。。。?font class="jammer">4 d! p. P3 y: O8 F
5 H1 a+ W, m7 F3 {, P) `+ `
總之他是個歷史罪人,雖然有功,但不及過,沒有什么命令大的過民族利益!??!# T0 k3 j# {1 f: o- P
9 H v2 T4 j# O1 }3 l- ^張學良對共產(chǎn)黨有功,但對國家是有罪之人,這也是他死不回國的主要原因。蔣介石是想借日本人之手消滅東北軍,但沒想到被張識破,堅決不抵抗,撤回關(guān)內(nèi),還失了東北。蔣介石想漁翁得利,但沒得逞。一群梟雄,中華之罪人,為了權(quán)力出賣國家,歷史會給出結(jié)論的。8 Y( k7 T& n" a4 o, o
2 D* _+ a0 }* M; W3 u9 j& b我覺的老張?zhí)耍f是老蔣的錯那就太不公平了。難道他叫你去死你就得聽,這還是你是老家那。要知道日本人是他他媽的殺父恩人。再說了當時還留下M多的物資給下日本,那不是幫小日的殺害父老鄉(xiāng)親門嗎?難的他到死都不敢回東北。/ U% D0 X9 M! b5 c8 Z
" R5 y& N0 H$ Q5 h1 Y張學良和蔣介石是一丘之貉.實際上張學良是中國最大的賣國賊,沒有抵抗就讓出東北三省是國共兩黨都認可的.對張學良說聽蔣的命令而不抵抗是狡辯,而不能因為發(fā)動西安事變就說他是民族英雄,他只不過是補過.蔣也有責任,作為他的下屬,張不抵抗行同賣國,蔣沒有制裁張,就是瀆職.因此蔣張之流,只認眼前利益,而成為千古罪人.當然蔣張又不同于汪精衛(wèi)這等漢奸國賊,其還是有悔過之心的.) {; _; G7 M8 K' P8 S# g! M; s
近代中國的苦難張負有全部的責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收,何況張并沒有全部受蔣的節(jié)制,這等行經(jīng)何異國賊.使我國家門戶大開,數(shù)千萬軍民犧牲,物資錢糧損失無法記數(shù),國家倒退何止十年二十年,張在美國不回大陸,其實,他有何面目見家鄉(xiāng)父老.4 Z3 `3 T8 o, t' Y5 l( W$ f3 }
一點拙見,請指正.
# U7 o- p8 j& V; p. R3 e
2 K4 M6 p$ N9 j" w# B9 W不管是主動不抵抗還是被動被迫的不抵抗,總之未打一仗就把整個東北的大好河山丟掉就是民族的罪人,不要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出來開脫。同意請頂一下1 f* b1 a* ?9 U7 Y( O5 }
- l0 i/ }- @3 I9 M1 j/ b: r6 \3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