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靈:中國員工月收入偏低亟待分配改革$ b& Q4 B1 R1 a2 q% ^! u
正文我來說兩句(7人參與)9 k# F) T' A, l) K+ {( b6 V
2012年04月05日11:52來源:中青網 作者:志靈 g8 P( [8 _9 E
打印
) v$ N1 D+ H% ^- c8 r& v4 {字號$ u1 ?8 b3 J1 v
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日前對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均月收入做了最新統(tǒng)計。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均月收入是1480美元、約合人民幣9327元。其中,中國員工的月平均工資為656美元、約合人民幣4134元,位列所調查7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第57位。(4月4日《京華時報》)7 H" A m) W0 B w+ c
從2008年起,國際勞工組織幾乎每年都要公布一份上年度全球工資報告,從不同角度選取一些主要國家的工資水平進行比較。比如,去年發(fā)布報告是按照工資漲幅來比較的,其結論是中國工資漲幅“領跑全球”。而今年的報告按照工資絕對數來比較,中國工資一下子就從漲幅“領跑全球”變成絕對數“相當落后”。7 e. X- g- k8 O: j- o; \
如此“天上人間”的差別對比,一方面說明單純拿一個孤零零的數字進行對比,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另一方面也說明,衡量一國工資水平高低、漲幅快慢,在不同的國情前提條件下,進行簡單的縱向比較,高或低,好與壞,都是類似“關公戰(zhàn)秦瓊”式尷尬。# R' c' J6 q, P4 K2 o* |
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勞工組織發(fā)布的工資報告,不僅了無新意,而且還有斷章取義之嫌。其實,犯不著國際勞工組織進行比較,我們就有一套衡量工資水平和漲幅是否合理的評判標準。去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就明確提出,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fā)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也就是說,工資水平是否過高、增速是否過快,拿“兩個同步”這個“刻度尺”一量就高下立判。
8 q. t; m5 F$ X( v* F. T 按照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1979年到2010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均為7.3%,增速與GDP增速相差2.6個百分點。雖然我國目前尚未有統(tǒng)一和權威的勞動生產率統(tǒng)計數據,但勞動報酬增速趕不上勞動生產率增速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據中國社科院有關專家的測算,1978年到2006年我國工業(yè)勞動生產率增長了6.4倍,同期工業(yè)部門平均工資僅增長了4.9倍。
; T0 z3 W: d2 } “兩個不同步”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兩個比重”持續(xù)下降,即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近年來均呈持續(xù)下降的態(tài)勢。對此各方都有清晰判斷,但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卻知易行難。肇始于2004年的本輪收入分配改革,不要說實質性舉措,即便是一個框架式的總體改革方案,尚且數易其稿、屢屢難產。從這個意義上講,拿出切實改變的勇氣,已經變得愈發(fā)迫切。/ Y5 W! Y+ d8 M" C( j! O% X6 l6 Z
(責任編輯:UN848)分享到: |
|